關于征求《中醫醫院骨傷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等11個科室建設與管理指南意見的函 附件-骨傷科 | ||||
發布日期:2019-8-26 22:43:48 瀏覽次數: 作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
附件:1.中醫醫院臨床科室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骨傷科 中醫醫院骨傷科建設與管理指南 (征求意見稿) 一、總則 第一條 為指導和加強中醫醫院骨傷科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突出中醫藥特色,提高臨床療效,總結中醫醫院骨科建設與管理經驗,參照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南。 第二條 本指南旨在指導中醫醫院及其骨傷科管理者加強科室中醫特色建設與管理,同時可作為中醫藥管理部門開展評價工作的參考和依據。 第三條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骨傷科參照本指南建設和管理。 第四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是以中醫藥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人體骨、關節及軟組織損傷和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臨床學科,是承擔骨傷科疾病診療服務的場所。應注重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優勢,繼承和創新發展中醫特色診療技術,不斷提高診療水平。 第五條 各級中醫藥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中醫醫院骨傷科的指導和監督,中醫醫院應當加強對骨傷科的規范化建設和管理,保證中醫特色優勢的保持和發展,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 二、基本條件 第六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具備與醫院級別和規模、科室功能和任務相適應的場所、設施、設備、藥品和技術力量,以保障骨傷科臨床診療工作的正常運行。 第七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開設獨立的骨傷科門診,并具備處理常見骨傷科急診的能力,有條件的可以開設骨傷科急診、病房,病房床位在60張以上者可以根據??撇》N優勢進行二級分科(如創傷、脊柱、關節、筋傷等二級??疲?。建筑格局和設施應當設有無障礙通道與輔助檢查部門、手術室、重癥醫學科相連接,方便輪椅、平車出入,符合醫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門診、急診應當設置候診區、診室、治療室、處置室,有條件的醫院可設置單獨的手法治療室、骨折整復室并配備必要的器材、設備。各區域布局合理,就診流程便捷,保護患者隱私。 中醫醫院骨傷科病房應當設置醫療區和支持區,醫療區包括病室、搶救室、治療室、處置室,有條件的醫院可設置單獨的手法治療室、康復治療室;支持區包括醫生辦公室、護士站、值班室、生活輔助用房、污物處理區域。 第九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根據醫療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備不同類別與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十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設備設施配置,應當與醫院級別、科室功能相適應,達到中醫醫院醫療設備配置標準(見附件1)要求。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配置輪椅、平車、外固定器材等設備,骨傷科病房應當設置一定數量的牽引床、牽引裝置,并配備一定數量的中醫診療設備,二級??茟斉鋫湎鄳膶?圃O備。 第十一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規范與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 根據科室情況,應當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骨傷科診療技術分級管理制度,制定常見病、多發病及重點優勢病種的診療規范,建立骨折整復、外固定、手法、手術、牽引、功能康復等骨傷科常用診療技術操作規范及其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人員隊伍
第十二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有固定的醫師隊伍,具備獨立處理常見骨傷科疾病的基本能力,醫師中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應占60%以上,并根據工作需要配備其他類別的執業醫師。 第十三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醫師梯隊結構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比例應當合理;年齡構成形成老、中、青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齡段無人才斷檔;對于本科室的優勢病種和主要病種,均有連續的人才梯隊。 第十四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醫師均應當接受過中醫骨傷科專業訓練,掌握中醫學和骨傷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醫師經規范化培訓后應當熟練掌握骨傷科常見疾病的診斷標準,掌握骨傷科主要疾病診療規范和基本診療技能,掌握骨傷科常用診療技術操作,掌握骨傷科常用中藥方劑120首(見附件2)。 主治醫師應當在達到住院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對常見骨傷科疾病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對臨床常見的疑難疾病形成系統的中醫診療思路,積累相當的診療經驗,并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副主任及以上醫師應當在達到主治醫師基本要求基礎上,具有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具備對少見骨傷科疾病的中醫診斷和應用中醫方法處理疑難、危重疾病的能力,具備對本科室重要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案作出最終決策的能力。 第十五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制定人員培訓計劃和方案,建立脫產與半脫產相結合、在職與學歷相結合、機構內與機構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中醫藥人員培養機制,使骨傷科專業技術人員能夠熟練運用中醫藥理論與方法,積極開展中醫藥技術在臨床實踐工作中的應用,不斷更新醫學知識,努力提高專業素質。 住院醫師應在完成規范化培訓中的轉科培訓后,在骨傷科上級醫師指導下,通過參加繼續教育、醫師崗位培訓、專家專題講座等形式,重點培訓常見骨傷科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病種的診療規范和基本診療方法、常用診療技術的操作。 主治醫師主要通過參加進修、??茖W習班、跟師學習、疑難會診討論、拜師跟師學習、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重點培訓疑難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新技術、新方法、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等,明確個人專業發展方向,并掌握一項以上中醫專業特長。 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參與課題研究、跟師學習、出國考察培訓等方式,重點培訓少見骨傷科疾病和疑難、危重疾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熟悉中醫骨傷科學前沿和進展。 第十六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負責本科的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醫骨傷科醫療質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學科建設的第一責任人,應當具有從事中醫骨傷科專業8年以上臨床工作經歷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級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應當由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擔任,三級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應當由具備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擔任。 第十七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執業醫師人數在15人以上的,應建立學術帶頭人制度。 學術帶頭人作為本科室的學術權威,應當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學術地位,具有正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中醫骨傷科專業臨床工作20年以上。學術帶頭人負責本科室中醫特色的傳承和創新,負責組織研究確定本科室發展方向與發展規劃,組織制定與實施重點項目。 第十八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做好本科室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采取師帶徒、名醫講堂、老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傳承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 第十九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的學術繼承人,應當從事中醫骨傷科專業臨床工作10年以上,二級中醫醫院應當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三級中醫醫院應當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學術繼承人培養應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區的資源,通過跟師學習、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著重進行中醫理論素養、老專家獨特經驗、中醫骨傷科學新進展等方面的培訓。 第二十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護士應當全部接受過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經規范化培訓合格,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三年內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時間不少于100學時。 第二十一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護士應當熟悉中醫藥治療常見骨傷科疾病的基本知識,掌握骨傷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方法,掌握骨傷科中醫護理常規和骨傷科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骨傷科疾病康復和健康指導。 第二十二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護士長是骨傷科護理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二級中醫醫院應當具備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具有3年以上骨傷科??婆R床護理工作經驗,三級中醫醫院應當由具備主管護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具有5年以上骨傷科??婆R床護理工作經驗。 第二十三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鼓勵應用中醫藥方法,促進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應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將中醫治療率、應用中醫診療技術、門診中藥飲片處方占門診處方總數比率、急重癥中醫參與率、治愈好轉率等納入醫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以完善激勵機制和職稱晉升制度。 四、服務技術 第二十四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注重繼承發揚中醫傳統診療技術,在保證醫療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中醫診療新技術。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具備常見、多發骨傷科疾病診治的能力,二級中醫院應當能開展四肢骨折、關節脫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關節炎、腰椎管狹窄癥、肩關節周圍炎等常見骨傷科疾病的診療工作;三級中醫醫院應當在二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基礎上,開展復雜關節內骨折、多發骨折、陳舊性骨折、脊髓型頸椎病、復雜脊柱損傷、骨髓炎、骨壞死、骨關節畸形、骨腫瘤等疑難骨傷科疾病的診療工作。 第二十六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開展中醫手法整復骨折及外固定、牽引、手法、中藥、功能康復等醫療項目;積極創造條件開展針刀療法、手術、理療等治療技術;積極開展中藥院內制劑臨床應用等服務項目。 第二十七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制定常見骨傷科疾病及本科室重點病種的中醫診療方案,并定期對實施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及評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為核心,不斷優化診療方案。 第二十八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當根據發展方向和建設規劃,注重引進吸收新的診療技術,并以臨床為基礎、療效為核心,在中醫理論、技術方法、藥物制劑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正骨手法、筋傷手法、外固定療法、中藥制劑、功能康復是體現中醫醫院骨傷科診療特色的重要方面。應當在保持現有傳統特色療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中醫藥治療方法,更好地滿足臨床需要。 五、環境形象 第二十九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應根據本單位和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在環境形象建設上注重體現中醫藥文化。 第三十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環境形象建設的重點應包括門診走廊和候診區、病房走廊、治療室等區域。 第三十一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的環境形象建設,應通過內部裝飾,重點傳播中醫藥防治骨傷科疾病的理念,宣傳中 醫藥防治骨傷科疾病的知識,介紹中醫藥防治骨傷科疾病的方法及專家特長,彰顯中醫藥特別是本科室防治骨傷科疾病的特色和優勢,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 宣傳知識、介紹方法和彰顯特色的具體內容,應依據病種和治療方法的變化而及時調整。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院骨傷科的內部裝飾,根據不同的區域、內容,可以采用有關名醫名言警句的書畫作品、中醫骨傷科歷史人物和本科室名醫塑像或照片、招貼畫、櫥窗展柜、實物、觸摸屏、視頻網絡、宣傳折頁等方法。 六、附則 第三十三條 骨傷科開展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建設和管理。 第三十四條 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漆t院、綜合性醫院中醫臨床科室以骨傷科疾病診療為特色的,參照本指南進行建設和管理。 第三十五條 民族醫醫院的骨傷科建設與管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條 本指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 本指南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中醫醫院骨傷科設備配備目錄 一、二級中醫醫院婦科設備配備目錄 骨科牽引床、脊柱牽引床、推拿手法床、石膏床、石膏剪、石膏鋸、水溫箱、腰椎治療機、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小針刀設備、骨科康復設備(套) 二、三級中醫醫院婦科設備配備目錄 骨科牽引床、脊柱牽引床、推拿手法床、石膏床、石膏剪、石膏鋸、水溫箱、足底靜脈泵、激光治療儀、小針刀設備、骨科康復設備(套)
附件2: 中醫醫院骨傷科常用中藥方劑目錄 1.十灰散(《十藥神書》) 2.大成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3.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 4.四生丸(《婦人良方》) 5.加味烏藥湯(《濟陰綱目》) 6.仙方活命飲(《外科發揮》) 7.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8.當歸補血湯(金·《內外傷辨惑論》) 9.雞鳴散(清·《傷科補要》) 10.金鈴子散(《圣惠方》) 11.抵當湯(《傷寒論》) 12.活血止痛湯(《傷科大成》) 13.獨參湯(《景岳全書》) 14.順氣活血湯(《傷科大成》) 15.復元通氣散(《正體類要》) 16.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書》) 18.桃仁承氣湯(《瘟疫論》) 19.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 20.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21.清營湯(《溫病條辨》) 22.普濟消毒飲(《東垣十書》) 23.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24.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25.黎洞丸(《醫宗金鑒》) 26.七厘散(《良方集腋》) 27.八厘散(《醫宗金鑒》) 28.生血補髓湯(《傷科補要》) 29.正骨紫金丹(《醫宗金鑒》) 30.壯筋養血湯(《傷科補要》) 31.壯筋續骨丹(《傷科大成》) 32.補筋丸(《醫宗金鑒》) 33.和營止痛湯(《傷科補要》) 34.接骨紫金丹(《雜病源流犀燭》) 35.舒筋活血湯(《傷科補要》) 36.蠲痹湯(《百一選方》) 37.八珍湯(《正體類要》) 38.十全大補湯(《醫學發明》) 39.三痹湯(《婦人良方》) 40.小活絡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1.大活絡丹(《蘭臺軌范》引宋·《圣濟總錄》) 42.大紅丸(《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43.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44.烏頭湯(《金匱要略》) 45.五加皮湯(《醫宗金鑒》) 46.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7.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48.歸脾湯(《濟生方》) 49.左歸丸(《景岳全書》) 50.右歸丸(《景岳全書》) 51.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52.防風根湯(《雜病源流犀燭》) 53.補中益氣湯(《東垣十書》) 54.補腎壯筋湯(《傷科補要》) 55.補腎活血湯(《傷科大成》) 56.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57.健步虎潛丸(《傷科補要》) 58.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59.太乙膏(《外科正宗》) 60.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 61.四黃膏(《證治準繩》) 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63.陀僧膏(《傷科補要》) 64.金黃膏(《醫宗金鑒》) 65.定痛膏(《瘍醫準繩》) 66.烏龍膏(《傷科補要》) 67.象皮膏(《傷科補要》) 68.八仙逍遙散(《醫宗金鑒》) 69.萬靈膏(《醫宗金鑒》) 70.海桐皮湯(《醫宗金鑒》) 71.散瘀和傷湯(《醫宗金鑒》) 72.圣愈湯(清·《傷科匯纂》) 73.五神湯(《洞天奧旨》) 74.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75.歸靈內托散(《醫宗金鑒》) 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77.神功內托散(《外科正宗》) 78.透膿散(《外科正宗》) 79.清熱地黃湯(《幼科直言》) 80.搜風解毒湯(《醫宗金鑒》) 81.丁桂散(《外科傳薪集》) 82.九一丹(《醫宗金鑒》) 83.八寶丹(《瘍醫大全》) 84.千金散(《中醫外科學》) 85.白降丹(《醫宗金鑒》) 86.玉露油膏(《藥蘞啟秘》) 87.回陽玉龍膏(《外科正宗》) 88.沖和散(《外科正宗》) 89.陽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 90.陽毒內消散(《藥蘞啟秘》) 91.紅靈丹(《中醫外科學》) 92.金黃散(《醫宗金鑒》) 93.人參養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95.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 97.清骨散(《證治準繩》) 98.三品一條槍(《外科正宗》) 99.桂麝散(《藥蘞啟秘》) 100.白虎湯(《傷寒論》) 101.白虎桂枝湯(《金匱要略》) 102.防風湯(《宣明論方》) 103.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104.宣痹湯(《溫病條辨》) 105.除濕蠲痛湯(《證治準繩》) 106.犀角散(《備急千金要方》) 107.薏苡仁湯(《類證治裁》) 108.大黃蟄蟲丸(《金匱要略》) 109.五痿湯(《醫學心悟》) 110.甘露消毒丹(《溫病條辨》) 111.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112.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13.虎潛丸(《丹溪心法》) 114.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115.清燥救肺湯(《醫門法津》) 116.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117.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 118.荊防敗毒散(《醫宗金鑒》) 119.調元腎氣丸(《外科正宗》) 120.犀黃丸(《外科全生集》) |
||||
|